抗战话剧《开炉》2月21日在中华剧场上演

时间:2017-03-01 | 编辑: 晨曦 | 来源:沈阳日报

摘要:2月21日,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沈阳市和平区共同打造的话剧《开炉》在中华剧场上演以来,微信朋友圈几乎被这部话剧的各种信息和剧照刷爆。出现这样的一幕,显然是跟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与沈阳观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爱特豆讯 很少有一部舞台作品能像话剧《开炉》一样,在观众心中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2月21日,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沈阳市和平区共同打造的话剧《开炉》在中华剧场上演以来,微信朋友圈几乎被这部话剧的各种信息和剧照刷爆。出现这样的一幕,显然是跟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与沈阳观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关。

主题:《开炉》小人物的历史担当

由孙浩编剧,宋国锋执导,《开炉》是又一部以百年沈阳北市场真实生活为原型背景创作的力作。该剧以抗战时期日寇统治下的沈阳北市场为背景,以老字号“义和盛”铁匠铺三兄弟的故事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一段普通百姓的抗战故事,展示了小人物的历史担当。

坐在剧场里,你会有一种奇妙的欣赏感受——茶馆里的各色人等,各个耳熟能详的地名频现,大量东北方言和歇后语的运用,时常会让你不自觉地穿越回那个年代,熟悉的市井民风,熟悉的乡音乡情,还有东北人面对日寇的刚烈性情。冯淑玉的“侠”、赵铁锤的“士”、陈铁墩的“义”,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其实就是在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基因。这样的作品,让观众毫无违合感和疏离感。尤其是相声、二人转、东北大鼓等艺术形式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提升了观赏体验。

一位专家说,戏剧因为剧场和舞台,天然形成了我演你看的距离感。如何消除这样的距离感,增强戏剧的代入感,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对于这一点,话剧《开炉》做得非常完美。记者也注意到,观众在散场时,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哦,北市场,北市场。

表演:“恨不得冲上台踢他两脚”

话剧《开炉》聚集了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最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凭借深厚的功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

出演冯淑玉的顾玲玲是国家一级演员,曾经塑造了大量的舞台形象。冯淑玉是一位性格火辣、深明大义的东北女性。顾玲玲演得非常有层次,特别是她手中片刻不离那根大烟枪,运用得十分娴熟。大幕拉开,冯淑玉首次亮相是面对敌人不怀好意的邀约,只见冯淑玉眼皮一抹搭,头也不抬轻蔑地说:“我忙着呢!没工夫。”立即获得观众的碰头彩。

张明亮是辽艺的大角儿,非常精准地塑造了罗铁杠这个超级窝囊的形象,被观众深深接受。一位现场观众满脸怒气地说:“我都恨不得冲上台踢他两脚。”

更出彩的还有辽艺另一位名家蔡菊辉,他同样塑造的是一位小人物——相声艺人冯二孩。这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而且还要在话剧舞台上说相声唱京剧。曾经在沈阳曲艺团工作过的蔡菊辉,说相声有扎实的功底,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地道。特别是京剧那段唱,每次演出,只要他一开嗓,就是满堂彩。

反馈:没想到戏剧离我们这样近

从2月21日开始,话剧《开炉》在中华剧场连续演出了三天,都出现了同一个现象:演出结束后,观众依然沉浸在剧情之中,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记者采访了一些观众,最感触的是张瑞的一番话——张瑞是辽沈知名诗人,生长在沈阳,早年对辽艺的戏就一直追随。“辽艺的戏一定有观众,因为他们一直踏实地走着现实主义道路。这次推出的《开炉》更是一部让人心灵震撼的大作。更重要的,这部作品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充满了家园情怀。感谢艺术家们的创作,让我们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亲近我们的家乡、亲近我们的父辈。”

一直坚持看演出的戏剧发烧友黄贺则感慨:没想到戏剧离我们这样近,就是讲我们沈阳发生的故事,整个舞台弥漫着浓浓东北味道,让我们愿意亲近这样的舞台,愿意走近这样的戏剧。

面对观众的评价,导演宋国锋特别欣慰,他告诉记者:“老北市是沈阳的文化名片,把老北市的文化故事讲好、传承好,是《开炉》的重要使命。同时,我们这部剧还有一个追求就是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能让更多的百姓喜欢。”


免责声明: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与爱特豆无关。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误,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文章仅作参考。

关注爱特豆:
扫描下载APP
发布活动、参加活动,
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
关注订阅号
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
权威,及时,有情怀!
相关文章:
评论一下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 010-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kefu@itedou.com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入口 | APP下载 | 寻求报道

Copyright © 2015-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2   京网文[2018]4740-381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