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处境不太好,现在流行电视相声,电视相声的掌声太假……”在刚刚结束的“纪念马三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相声艺术的境况被著名歌唱家李光曦用寥寥数语精准勾勒出来。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相声发轫于民间,而如今,它却处于“观众不买账”的情境中,这听起来未免讽刺。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相声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第一个“坎儿”,上世纪末,随着以侯宝林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的相继陨落,相声进入了低谷期。
虽然在2005年前后,郭德纲及其带领的德云社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但之于相声,受众的分化依然呈两极:拥趸者会沸腾于茶社、剧场,观看相声表演;而一般受众,则不会再关注相声。如今,相声市场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就北京来说,截至2009年,还有50多家相声剧场遍布于各区县,而到如今,只剩21家还处于营业状态,半数相声剧场因“相声内容乏味、再难吸引受众”而纷纷停业。
在众多有关相声“离群”原因的探讨中,著名导演郭宝昌所提出的“相声本身是‘讽刺’,当今的相声不好看是因为丧失了‘讽刺性质’”这一言论成为近来备受争议的话题,对此,众位业内人士说法不一。
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沈阳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陈连仲赞同郭宝昌的观点,“相声是长于讽刺的,”陈连仲对记者说道,“就沈阳来说,相声的顶峰期始于文革结束后,一批以讽刺见长的相声如《假大空》《好梦不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而如今,这些犀利的题材都很难涌现,观众对相声的反响也没有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个时候强烈了。”
北京曲艺协会理事康松广则认为,把“相声不好看”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讽刺性的丧失”则意味着将相声的本质归结于“讽刺”,而这种看法是不专业的。康松广对记者说:“讽刺是相声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相声的创作内容兼有‘讽刺’和‘歌颂’。相对而言,写‘歌颂’内容的难度更大,要求不但真实可信,更要运用更多的相声技巧。无论是歌颂、讽刺和纯娱乐的段子,只要符合相声规律、内容健康、包袱新奇、脉络清晰、语言流畅,都会被观众认可,就都会成为一段好相声。”
苏州相声演员大春对此强调,讽刺也好,歌颂也罢,观众不喜欢看相声了,不是因为它不“讽刺”了,相声的本质应该是“逗乐”:“再看看以前的传统相声,内容有极少一部分是讽刺一些小人物或者官僚之类的,不‘讽刺’,也一样会有很多好作品问世。”